20年院士增选!他们,是最强“双非”!
院校招生 | 2023年09月28日 09:01 | 文章来源:都学考研
2023年,再次迎来了院士增选年。
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等方面的表率人物,在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均是各个领域的“顶梁柱”。十几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都集聚在高校。
自2001年以来,两院共增选院士11轮,二十年间,有的高校凭借着顶尖的综合实力,高居院士增选数量榜单前列;有的高校依托于自身的特色学科,成为某一领域的“尖子生”,为专业领域输送了众多院士;有的高校实现零的突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院士。
“神仙打架”,当选率不超14%
8月31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作为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个增选年,今年院士候选都有哪些科学家入选,备受关注。
软科(ID:zuihaodaxue)对所有候选人的工作单位进行了统计,共有187所内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入选,其中“双一流”高校110所,非“双一流”高校77所。
据统计,候选总人数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共63位;其次是北京大学入选50位;浙江大学以31位有效候选人数排在高校第三位。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候选人数均突破20人。
在非“双一流”高校中,陆军军医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各有6位入选,昆明理工大学紧随其后,有5位入选。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均有3位候选人。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华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扬州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11所高校各有2位候选人,其余60所高校各有1位。
据悉,今年最终将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7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不超过90名。这意味着本次公布的1238名有效候选人中,只有约13.65%的人会当选新院士。分别从“两院”当选概率看,中国科学院仅13.55%的有效候选人当选,中国工程院仅13.74%的有效候选人当选,竞争激烈。
顶尖高校,拔得头筹
激烈的竞争下,经过层层筛选而最终当选的院士,可谓是各领域的领军者。软科(ID:zuihaodaxue)整理了20年来(2001-2021)院士增选情况。从增选人数来看,共新增科学院院士583人,工程院院士666人(不含外籍院士),其中共有626位院士来自139所高校,占比达50.04%,毋庸置疑,高校已经成为了院士的主要输出地。
作为汇聚着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的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遥遥领先。清华大学以当选49位院士稳坐“头把交椅”,其中30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大学当选的46位院士中,39位集中在中国科学院,7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均以当选23位院士居全国高校第三,上海交通大学当选院士数也达到22人。表现同样出色的高校还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3所高校当选的院士人数量皆超过15人。
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佼佼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选了14位院士,特别是在工程院院士队伍中,有10位北航人的身影,从火箭的研制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智慧和汗水是北航人报国誓言的最好证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共有13位院士当选,尤其是2011年,爆发式地当选了5位院士,居当年高校当选院士人数前列。
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缩影的华中科技大学、擎起西部科研一片天的西安交通大学、肩负卫国育人重任的全军顶尖院校国防科技大学、堪称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治学沃土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严谨求实的“低调姿态”前行的同济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中国农业大学,二十年来当选院士数量都大于10人。
此外,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全面开花的高校,也是产生两院院士人数较多的“中坚力量”。
从0到1,“双非”突围
从近20年增选两院院士的情况来看,来自高校的626位当选院士中,有562位来自“双一流”高校,占比高达89.78%,几乎被“双一流”高校覆盖,留给非“双一流”高校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仅有64位当选。其中,科学院院士的竞选较之工程院院士要更为艰难,十一届里也才有13人,可以说,在上千所“双非”高校中,平均每届仅出1名科学院院士,这“沉甸甸”的称号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入钻研与坚持,着实来之不易。
首都医科大学共有4位院士产生,成为“双非”高校的领跑者。陆军工程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各增选院士3人,昆明理工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在两院各当选1位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均当选2位工程院院士,其余29所高校仅有1人当选。
在44所诞生院士的非“双一流”高校中,军队院校还占10所,因此,对于非“双一流”院校而言,培养出本土的院士可谓“凤毛麟角”。细看当选名单不难发现,院士多出自行业特色非“双一流”高校,随着他们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林类、理工类、医科类高校都在院士增选上实现了自身的突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2021年迎来了本校的第一位院士吴义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前的三十几年,他立足木竹材加工领域,攻克人造板甲醛污染技术难题,研发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为农业秸秆利用找到出路。作为学校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吴院士将带领团队,继续为推动我国木竹加工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
武汉纺织大学在2021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是湖北省属高校自主培养出的首位院士,武汉纺织大学也成为湖北省属高校中首位由院士担任校长的高校。徐卫林院士团队的成果多次“上天”,团队实现了中国在太空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第一面纺织品国旗的成功展示;研制的“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为天问一号着陆过程提供保障,一系列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成果应用,都展现出这所非“双一流”的无限潜力。
徐卫林院士
除此之外,多所非“双一流”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结硕果。齐鲁工业大学的王军成,成为该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位院士;温州医科大学的李校堃院士不仅是本校产生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温州本土诞生的第一位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是云南省农业领域第一位院士……
非“双一流”高校实现院士从0到1突破的过程必定是艰难的,但一定是在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的情况之下获得的最终结果。
在高等教育迈向一流的征途中,人才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作为院士培养的依托地,无论是实力强劲、发挥领军作用的顶尖高校,还是起步稍慢,但抱着只争朝夕姿态,追求卓越的非“双一流”高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高校来说,拥有院士在加强学科建设、带动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方面将更有底气。对于每一位院士和候选人来说,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发挥钻研创新和刚毅坚卓的精神,亦是成为院士的“制胜法宝”!期待今年院士增选的最终结果!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这个时代,自我投资还是一笔划算买卖吗?
iBEST! 追求卓越、成就梦想 华东理工大学会计硕士(MPAcc)非全日制职业成长营
关于25考研调剂,最后的提醒:
“两湖地区”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正式启动
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关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的说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场规则
免费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相识不恨晚,备考路上肩并肩
关注都学课堂,了解最新资讯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