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考研落榜的人,都败在这件事情上。
院校招生 | 2024年05月11日 15:04 | 文章来源:都学考研
选择报哪所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听哪位老师的课程、选择要不要参加提面、选择什么时候开始备考……
有太多太多的人落榜,不是因为不够努力,只是因为选择失误;也有太多太多的人顺利上岸,做对选择这件事情居功至伟。
它很重要,但是很难。
因为在此前的很多年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提高个人能力,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做选择。
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个科目的成绩。
但是高考选学校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在拿到成绩之后,根据成绩和排名排除、筛选,然后看可选范围内的学校哪个“性价比高”,就去填上志愿,为了有书读还必须“服从调剂”,然后去读书,然后就到了今天。
我们从未认真研究过——如何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大学。
但到了考研阶段,面临的情况会更加复杂。
首先,考研是先报名,再考试,成绩本身就充满了未知性。
其次,高考是一群人并排往前走,身边还有家长和老师保驾护航,但考研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所有的信息都得自己找,所有的选择都得自己做。
最后,高考是省内竞争,不同省市的卷子不一样,试卷难度也不相同;但是考研是全国考生之间的竞争,你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是来自其他省市的学霸。
就拿我本人来说。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是不考英语听力的。所以我虽然高考的英语成绩很不错,但是读大学之后,仍然两次拜倒在英语四级考试上。
在我天天听听力磨耳朵,使劲儿刷四级题库,却屡战屡败的时候,我的一位来自温州的同班同学,却随随便便就拿下了570分的高分。
第三次的时候我437分低分飘过四级。但在我第二次失利的时候,我的那位温州同学已经高分过了六级。
人家十几年打下的基础就是很强,这我得认。
包括最近这几年的考研形势真的挺诡异的。
逆向考研的风刮得有点儿大,考生们扎堆儿往想象中“上岸难度比较低”的双非院校冲,然后导致有的双非院校比双一流高校的竞争还激烈,调剂复试比一志愿复试的难度还大。
结果一些想象中难考的985/211高校反而想尽办法降分,很多学校都是过线就录取。
这样的报考风向在前些年从未发生过,更让人就纠结的是谁也不知道今年是依旧这样,还是回归之前的院校title越响亮越难考的规律。
这两年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变化也极大,比如厦大MBA去年突然要求全员提面、多所院校全日制项目停招、部分院校MBA项目新设招生专业、山东院校全面取消提面……今年清北也突然取消了提面。
还有选专业,MPA、MBA、MEA到底哪个更适合你,旅游管理MTA的分数线那么低可以考虑吗?
包括选听什么课、跟什么老师的课,你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搜索,能看到的所谓“过来人”的推荐都太多了,选择多了就等于没有选择。
……
所以我会说,除了备考本身,请大家务必多方面获取信息,重视做选择这件事情。
像是择校,你不要人云亦云,别人选择学校未必适合你,你得自己去分析。先考虑距离、再了解学费、再看自己的考研需求,划定一个大概的范围,再去了解学校的招生人数、报录比、复试线、复试难度这些信息,包括学校有没有提面、要不要参加提面、参加哪一批的提面等。不要脑袋一拍就做决定了,谋定而后动!
还有选专业,笼统一些地说,分数线上MEM>MPA>MBA,学费上MBA>MEM>MPA,但你要了解的不止如此,我的建议是你去找找你想报考专业的课表看看这些专业都学些什么,或者找找已经考研上岸前辈去咨询咨询,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关于选课程和老师的事儿,请你不要随随便便相信任何一个所谓“过来人”的推荐,甭管他们推荐谁的课,都请你先去听听这位老师的免费课,看看它的风格是否适合你、讲课方式你是否适应、是否听得懂,然后再去了解他们的课程体系,再去做决定。我不建议大家去听盗版课,正版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针对在职人士合理的时间和精力规划,以及24小时的答疑服务。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
高性价比!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收藏!
招生工作 | 浙工大MBA、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
这个时代,自我投资还是一笔划算买卖吗?
iBEST! 追求卓越、成就梦想 华东理工大学会计硕士(MPAcc)非全日制职业成长营
关于25考研调剂,最后的提醒:
“两湖地区”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正式启动
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关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费的说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场规则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