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勇就读MBA之前在一家制造业民企担任市场营销经理,每次和老板做Review之后,有些问题总是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价格高?为什么产品质量总是出问题?为什么明星产品总是缺货?为什么产品上市周期长、流程慢?为什么有些产品总是卖不好?为什么某些型号的产品库存总是消化不掉?
缺位定制
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第二季和大企业时代同时到来,全球网络智能制造和服务模式给中国制造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虽然国内每年有60万工科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10倍,但他们大都只擅长线性思维,缺乏项目和团队协作的经验,沟通能力较差,靠自学难担大任。在《世界经理人》网站的调查中,95%的网友认可制造业定制MBA的必要性,网友“小石头1984”认为:“有些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很严谨,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有很多欠缺。很多从技术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往往自己累得要死,属下却闲得要死。”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懂运营管理、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但人才何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他们审慎研究了大量欧美商学院在制造业和供应链领域的成功经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全球运营领袖”项目(LGO)走进他们的视野。上世纪八十年代,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占20%,日本制造业给通用、波音等美国制造企业带来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求助于全球领先的科技研究机构——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做深度调研,完成了著名报告《美国制造》。“当时美国优秀的MBA毕业生往往会去高收入高回报的金融业或咨询业,愿意去制造业的人才越来越少,1988年通用汽车、波音、惠普、联合技术等大型制造企业找到MIT,希望定制MBA,为制造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周林回顾。
MIT-LGO项目已持续了20多年,培养的1,000多名定制MBA为美国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贡献颇丰,其中不乏像波音商用飞机事业部全球副总裁Pat Shanahan、苹果全球研发总裁Dong Field等企业高管。那些大型制造公司在支持LGO项目的同时,也将其制造基地转至中国,它们希望MIT能在中国为其培养更多本土制造业管理人才,MIT与交大的合作水到渠成。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推出的“中国全球运营领袖”(CLGO)项目,参照了MIT-LGO的模式,注重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团队合作等的经验培养。很多制造和运营领域的世界知名公司,如亚马逊、苹果、卡特彼勒、中国龙工、思科、戴尔、霍尼韦尔、英特尔、诺华、泰科国际和联合技术,都成为该项目的企业合作伙伴。
CLGO项目主任陈晓荣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合作企业都是各自行业中的领导者。他们定期参与三方会谈交流项目进展,派出公司高层到学校做宣讲,或是来招聘学生,也有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公司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合作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项目脚踏实地。”
嬗变之源
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贡献智慧思想是商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目前,全国具有开办MBA资质的院校已达237所,过去20多年MBA报考人数以年均20%的速度稳定增长,年报考人数已超过10万人。随着MBA教育的火爆,课程同质化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清华经管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浙大管理学院,这些在理工科强势的大学院墙中努力争取话语权的一流商学院,从全盘西化到中国根基,从整合实践到定制化,在中国MBA发展的20余年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被时代的步伐推动着不断引领变革,为后来者趟出一条新路。
跟上海交大安泰的CLGO项目相似,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合作,推出了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GMSCM)全英文双学位在职项目,由加方教授一半课程,2013年首次招收学生27人。此外浙大管院还开设了全球创业管理(GEP)方向的定制MBA课程。
如果说传统的MBA教育是“组合拳”,那么制造业定制MBA是否能使出更为细致的招数?定制MBA最大的特色是务实,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项目、价值取向都跟企业需求密切结合,强调培养学生找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的国际视野。
McGill管理硕士毕业的麻树群作为GMSCM中国招生主管,负责与战略合作企业沟通合作事宜。他告诉记者:“强调实操,跟企业有良好互动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
浙大MBA中心主任寿涌毅认为,“中国MBA教育越来越强调本土化、全球化和专业化,所以我们努力走向细分市场做定制MBA。”寿老师在教授MBA运营管理课程中,也不断摸索如何将理论跟企业生产实践更好结合,这个学期他带着学生们去万事利集团看丝绸新品的研发,去苏泊尔股份公司研究工厂运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MBA中国网CEO张诗华告诉记者,“目前综合性MBA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定制MBA就是强调个性化培养,除了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还有不少商学院走特色MBA的发展之路,像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商MBA,中国农业大学的期货MBA,都是聚焦一点,做好细分市场,市场认可度很高。”
与国外很多知名商学院不同,中国商学院大多从属于知名大学,所以,打破高校内的学科壁垒,用交叉融合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商学院变革的新趋势。去年清华大学4所学院共同推出“MBA+X”双学位时,校长陈吉宁公开表示,“这不是简单让工科学生学点MBA知识,也不是让MBA学生学点设计、医学方面的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管理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建立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周林认为:“高等教育一直都在强调产学研结合,这方面商学院做得最好。我们的CLGO项目是管理和工学硕士的结合,工学院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困难很大,双向合作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科研项目产业化。”
可以说,定制MBA项目的推出,是商学院在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如何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樊篱,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更实用的人才,是商学院乃至所有高等院校的管理者的必修课。
企业的远见
一个月实习,3个外行学生,能为一家成熟的服装制造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某服装集团的宁波公司投资几千万更新生产线,却因为现场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优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给CLGO同学提供了一个暑期实习项目。2011年夏天,就读CLGO前曾是小报记者的唐利明,领着另外两位服装业的外行同学,刚下火车就一头扎进了热气腾腾的印染车间,跟一线工人打成一片。除了CLGO领导力课程和组织流程课程中教授的工具之外,优化模型、系统仿真、统计学的相关知识,都派上了大用场。前者解决组织和人的问题,后者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一个月下来,新设备的生产流程从7天缩短到4天,对于订单小、批次多的服装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改善。实习总结汇报之后,这家企业的老板就派HR来“招安”,可惜唐利明他们还没毕业,就招走了另一名毕业生。
回顾这次小小的成功,唐利明说:“如果没有CLGO的教育和不断的走访企业,我们三个门外汉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亲自尝试和锻炼,我们也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多年来,跨国公司的玻璃天花板一直是职场潜规则,一方面是因为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但本土高级运营管理人才的短缺才是最核心的痛点。
Y先生是一家著名的跨国企业的高管,1995年毕业于MIT-LGO项目,他努力说服所在公司参与CLGO项目建设,并成为CLGO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他认为合作公司最大的收益是有机会招聘到最优质的人才,另外,CLGO在合作第一年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合作门槛,一年后企业可以选择继续支持或是退出这个项目。Y先生解释说,“从一个企业的预算角度考虑,降低第一年的入门费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第一年申请一笔较小数目的投资,在成功的试验期后再申请增加投资,这样操作对企业来说更容易些。”
招到合适的CLGO学生后,跨国企业并没有把他们放在普通管理岗位填补空缺,而是花3-5年有计划地轮岗来培养这些具有优秀领导潜力的人才,使他们能成长为组织未来的领导者。在与MIT的多年教学交流中,负责CLGO运营战略课程教学的刘少轩教授感受颇深,他惊讶于MIT教授跟工业界的广泛接触,以及美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长期投入,他们会花500万美元、5年时间来请商学院做行业跟踪分析,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战略。
全球知名的某电商公司面临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K女士作为供应链运营的高级经理,担任了CLGO项目学生郑洋和王川的实习导师,她非常耐心地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郑洋在运营管理部负责改善公司的库存周转。他分析了公司的运营,追溯库存周转的来源,然后协调各职能部门一起来解决问题。他说服了从零售管理、供应链到运营的各个部门在其流程中实施了他提出的质量控制改善建议。在他的实习结束时,存货周转率已明显提高,而他坚持认为这些成就来自团队合作。
王川则帮助优化物流中心的库存、运输容量和成本,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反应速度。“实习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的经历,”王川说,“我学会了如何在不确定因素下展开工作,迅速做出反应。我也了解了B2C业务,以及如何利用基于数据的分析推动公司战略。”毕业后进入该公司工作的郑洋说:“这是一个非常利于获得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开拓新兴产业的公司,它有开放的氛围,有一种努力工作的公司文化。”
K女士非常认可CLGO学生的努力,她说“这些实习生上手快,解决问题能力强,他们的一些建议很有趣也很有远见,一旦相关部门接受了这些意见,我们会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他们做得很好。”
“实践证明,与商学院密切合作是企业家成长、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也是提高团队素质提升管理者水平的一条捷径。把一些课题项目委托给商学院研究,既解决了企业存在问题,也发挥了商学院的优势,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在上个月清华经管学院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公开表示。
从CLGO公开的2009~2013连续4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70%以上的学生被跨国制造企业“承包”了,该项目组织行为学教授路琳表示,“非常可惜的是,许多中国制造业还在忙于生存,他们还没有意识到CLGO的价值,不懂得运用商学院的资源。”事实上,除了跨国公司,还有很多国企和民企也希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定制MBA。但是,他们总期望立竿见影拿到即时可用之材,却没有给出人才适应的时间和成长的土壤,“揠苗助长”而留不住人才。
职场加速器
短短30年中国制造业狂飚突进,能担当全球运营管理重任的人才奇货可居。中国制造业到底是缺超强执行力的职业经理人,还是缺具有远见卓识的CEO?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每年30人左右招生规模的CLGO和GMSCM项目到底是一面旗帜,还只是“杯水车薪”?
29岁的张旭是个典型的理工男,在苏州三星液晶显示有限公司干了整整6年后,他渐渐感觉到一种温水青蛙的不安和恐惧,对职业晋升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重新审视让他把目光投向CLGO。掏出自己积攒多年的20万买房钱支付了学费,用这些钱和两年半时间,张旭想换一个崭新的事业发展平台。上学后,忙和累成为主旋律,他渐渐发现,读MBA越主动参与得到的锻炼的机会就越多。最近,张旭和其他MBA项目同学组成的创业团队成功晋级交大创业大赛决赛,吸引了多家投资人的关注,项目落地进入倒计时,他还申请到NIKE的暑期实习项目。对张旭而言,充满激情的新生活正扑面而来!
在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担任亚太区研发总监的李彬说:“同学中有每周乘飞机、乘火车来上学的,相比而言,我自己开车1个小时就能到教室已经很幸福了。”读完MBA后又掏了9万元读GMSCM,他认为任何时候对教育的投资都值得。对比两者的异同,他感觉MBA更聚焦企业经营,关注资本和市场模式,让他的视野更具宽度;而GMSCM重点在研发、生产、质量等运营管理的细节中,使他在专业上更精深,两者结合帮助他更好的扬长补短。
前文提到的赵涛勇,在CLGO二年半的历练后加入一家外企担任项目经理。课堂所学的理论和企业实习实践解答了他之前的疑问,让他具备了“阳台视角”,能全面掌握制造过程管理和前后端的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强度的全英文教学让每一位定制MBA学子经历“高压锅”式熔炼,大量企业实践帮助他们迅速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无论是在职的浙大GMSCM还是全日制的交大CLGO,被访的学生一致认为,如果没有深厚的工科背景最好不要报读。偶尔出现在CLGO官网的退学处理公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完成此项目不易。
唐利明同学的毕业感言代表了不少全日制MBA人的心声,他说,“如果MBA只是镀金,这层金未免太贵。MBA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我们停下来,看看自己,看看别人,看看世界。人生需要停顿,停下来静静思考,认真总结。想清楚我们要去哪?应该怎么去?跟谁一起去?这就是成长。”
停下来,每一颗渴望职场飞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