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cc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训练:叶高翔《心诚则灵》
资料 | 2017年04月24日 20:22 | 文章来源:都学MBA
管理类联考论说文注重审题立意,注重批判阅读,通过本篇文章,希望童鞋们深层次理解理想与现实,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阅读任务:细读本文,发现传神之处,在下方评论处写30字左右关于自信作用的认识。
心理因素对某些科学结论有明显影响,尤其在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主观对客观产生明显的反作用。例如药物使用的有效率对不同病人具有不确定性,即所谓的“个体差异”。现代医学证明:病人患病吃药,他对该药疗效的信任度可明显影响用药的有效率。一般而言,信任度越高,有效率增加,对不同病人有效率的涨落也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当病人十分相信此药时,他便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心态显得放松和充满希望,心情好转,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升,从而可导致病人免疫力上升,使用药有效率增加;用药有效率增加的百分比当然是因人、因药、因病情而异,一般可明显高于平均有效率,效果相当可观!
现代医学证明:愉悦超脱的心情对许多病情(如癌症扩散、人体衰老、抑郁症等)的治疗及病人康复十分有益,有时甚至可产生奇迹,所谓的“笑一笑,少一少”就是这个道理。
古老的中医学最早知道并使用上述原理,将药物治疗与心理优化及治疗相结合。中医学强调以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治未病”;中医学坚持“医者意也”,医生先要全面“观病之人”,而后仔细“察人之病”,即通过所谓的“望、闻、问、切”实际察看病人的精神状况,仔细诊断病人的病情,然后方可得出正确判断。
现代女士们的高档化妆品十分昂贵。当经过长期积蓄,高价购买世界顶级品牌的化妆品,按照使用方法,认真仔细地涂在自己脸上,心理十分满足,出门上班时处处自信心倍增,活泼开朗,由此对提高美貌程度的贡献也许大大超过化妆品本身的功效。
【例】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病房里,病人狂叫很痛很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安慰说,问题不大,只要打一针,马上就会好的。于是医生让护士给这位病人打了一针。过了几分钟,那病人真的感觉好多了,病人及其家属称赞这一针的高明疗效。其实这位医生让护士给那位病人打了两毫升蒸馏水;在第三章中我们曾经讲过:由于自然科学结果是客观的,自然科学从来谢绝类似“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等说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也常常对此投以简单否定或怀疑的目光,认为它们属于唯心主义言论,带有强烈的宗教、迷信色彩,不符合科学上要求的“客观、精确定量、任意可重复”原则。
事实恰恰相反,此类言语有时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要特别注意有些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问题,而是一个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相互叠加的交叉问题。凡是涉及主观与客观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交叉科学问题,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是必须要考虑的。“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上述几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由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十分复杂,个体差异一定存在。“信”到什么程度才会“灵”到什么程度?其间的函数关系因人的心理成熟程度而异,还与人的身体状况、周围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联,这是一个无法直接表述的特殊函数关系!
“心诚则灵”也是同理。医生“心诚”,表现出乐观、自信、一丝不苟,熟练采用最佳治疗方案,使病人信心增加,心情好转,免疫力提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科学家及团队“心诚”,他们坚信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不是艰难,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以顽强的毅力尝试再尝试,最后赢得成功。相反,如果科学家的心还不够“诚”或“三心二意”,遇到困难或挫折简单放弃,很可能痛失良机。
“心想事成”是另一个类似例子:“心想”即愿望,强烈愿望驱使人深思考.长期深入思考可大大增加触发智慧灵感的可能性,创新火花由此产生;此外,当一个人十分渴望成就某事,他便会抓住一切机遇,勇于尝试,敢冒风险,决不放弃,尽到极限努力,其自身各种潜能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于是成功概率便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我们平时所讲的“心想事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鼓励或恭维,而是真有其科学依据的。
应该指出:当愿望强度等于0时,成功概率趋向0,即“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概率较小而已。
“心想”还与“梦想”相联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思考某问题多了,夜晚就会做与此问题相关的梦。有时候,“做梦”可触发智慧灵感,导致问题的解决甚至重大突破,创造奇迹!
当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有一天晚上他在书房工作劳累便开始打瞌睡,梦中出现的碳原子长链像蛇一样盘绕旋转,忽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犹如电光一闪,使他猛然惊醒。神奇梦幻触发了他的智慧灵感,导致了苯分子环状结构的发现。类似“梦想成真”事例在科学史上并不罕见。
“梦想”与“现实”是联系的,“梦想”可神奇增加现实可能性!
“虚”与“实”、“微观”与“宏观”、“本质”与“现象”等均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对它们之间微妙关联的揭示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深度!
从逻辑上讲,人的思维过程在大脑中应该有记录有痕迹,因此才有了“回忆”。所以,“日有所思”自然可成为“夜有所梦”的诱因。那么,为什么有时“做梦”,可触发智慧灵感呢?对于这一问题在古代就有很多研究与猜测,如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周公解梦”、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感应”、道教中的“神灵托梦”等,在其他宗教中也有相似概念。现代科学对此也研究颇多,不过迄今尚无客观、精确定量、任意可重复的决定论或概率论描述。
其实,“做梦”是一种带有愿望、忧虑、思念、怜悯、恐惧等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全自由思维方式,容易使人摆脱传统观念与现实的束缚,通过自我暗示导致创新火花的进发!
话还要说回来,“心想”或“梦想”也要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可走向反面。强烈愿望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从而激励人去思考、去尝试、去拼搏,导致人的潜能发挥率增加,进而使成功概率增加。因此,比较强烈的愿望和一定的压力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是必需的。但另一方面,根据心理学原理,如果心理压力过大而超过临界压力值时,潜能发挥率将急剧下降至零,此时人便被压垮了,这是不可取的。
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人,临界值的高低是不同的。其值越高,人的素质越好,越可以担当大任;对于临界值过低的人,则属于需要心理援助的对象。因此,应该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施加适当压力.但不能超过临界值。
例如,当飞机(或宇宙飞船)在飞行途中出现故障,需要操作者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排除故障,经受考验。如果操作者的临界值足够高,他便能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发挥各种潜能,极大提高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并修复故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诸如“有梦想就会有希望”、“今天的梦想,明天的可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狭路相逢勇者胜”、“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有志者,事竞成”等说法均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中妙用,心理自信心正效应和无束缚全自由思维虚因素,实现了体力、智力、免疫力等潜能的极大发挥,导致成功概率提升。可千万别小看这一提升,有时候,如何充分利用其神奇功效便是大事成败之关键,因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文章来源:都学网写作教师陈君华博客 参考文献:叶高翔《科学思辨二十四则》P97-102,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018MBA复试调剂攻略!
有人考MBA居然为了解决感情问题
社会责任感的十大原则和八大类社会责任。
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
组织结构图的分类和优缺点。
管理类联考超高频英语词汇
突破逻辑30分魔咒
一次性解决MPAcc英语二完型、翻译、作文良配词组。
一个来自都学网学员的真实反馈。
等明年考=永远不会再考了
论说文真题与范文回顾
模考参加完就完事了?最重要的是学试题解析!看讲评!
建议使用流畅网络,仔细阅读报考公告规范报名
关注教师权威解读考纲,为复习减压
问老师
手机看课
微信关注
我有意见